“双碳”目标下,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必然趋势,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。近年来,我国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2023年3月,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50%,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,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、改善负荷需求特性、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。根据2023年3月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发布的《2022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》1(以下简称“中电联统计数据”)报告,2022年电化学储能电站平均运行系数为0.17(相当于平均每天运行4.15h、年平均运行1516h)、平均利用系数为0.09(相当于平均每天利用2.27h、年平均利用829h),电化学储能电站发展呈现出蓄势待发的态势。受政策以及市场化机制的影响,截至2022年年底,我国电源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储能累计投运总能量占比分别为48.4%、38.72%、12.88%,不同应用场景的电化学储能发展差异较大,其中电源侧的占比最高,本文将主要针对电源侧储能发展情况展开详细分析。
电源侧储能通常是指与常规电厂、风电场、光伏电站等电源厂站相连接,以平滑新能源功率曲线,促进新能源消纳,提升火电机组涉网性能等为目的建设的储能电站,电源侧储能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配储、火电配储等。中电联统计数据表明,截至2022年年底,电源侧储能电站在建211座、装机7.5GW/21.27GWh,累计投运263座、装机3.97GW/6.8GWh,累计投运总能量同比增长131.81%,其中新能源配储电站累计投运总能量占电源侧比例超过80%,电源侧储能应用主要场景对比详见表1。
一、新能源配储
(一)新能源配储规模
截至2022年年底,新能源配储电站在建193座、装机6.92GW/20.19GWh,累计投运207座、装机2.82GW/5.5GWh,累计投运总能量同比增长150.15%。受新能源配储政策要求影响,目前新能源配储电站主要分布在山东、内蒙古、西藏、新疆、青海等新能源装机较高的省份,各地装机差异较大。2022年,新能源配储电站平均运行系数0.06(相当于平均每天运行1.44h、年平均运行525h)、平均利用系数0.03(相当于平均每天利用0.77h、年平均利用283h),低于电化学储能电站平均水平(2022年电化学储能电站平均运行系数为0.17、平均利用系数为0.09)。
(二)新能源配储相关政策
近年来,全国已有约30个省份发布了新能源配储及相关支持政策,主要聚焦投资建设(强制或鼓励配储、投资补贴等)以及电站发展运营(提供辅助服务、发电补贴等)等方面,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发布的新能源配储相关政策及装机量情况详见表2。